医院概览
医院简介
医院领导
组织机构
院史沿革
医院文化
领导关怀
医院荣誉
院史沿革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院史沿革

一、医院变迁(1952——1979)

1952年,在轻工局的直接领导和重工局、化工局等三局的积极支持下,孙世德被任命为长治市工业局卫生院代理院长,医院在文化大革命浩劫下艰辛前行,1976年8月7日,唐山地震部分伤员来院接受治疗,10月中旬返回唐山。1978年,国务院和山西省革命委员会分别发出“关于加强中医工作、解决中医后继乏人”的文件,长治市召开会议积极贯彻执行,1979年7月1日在原长治市工业局职工医院的基础上改建为长治市中医医院,1979年10月,长治市革命委员会正式批文,经过两个月的短暂筹备,1979年12月1日正式开诊。时有职工96名,一个病区,内外妇儿兼容,开放病床40张,一个综合护办室,既管病房护理,又管门诊治疗。设有院办公室、内儿科、妇外科及两个门诊部。

二、沐风栉雨(1979.7——1985.2)

伴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第二个金秋,在中共中央〔1978〕56号文件精神的孕育下,长治市中医医院在原长治市工业局职工医院的基础上改建而成(长治市革命委员会〔1978〕56号文件),批复床位暂定200张。1979年10月,首任院长、老中医郝子宏率领全省统考招聘来的15名民间中医药师、15名中医学徒、同年底接收分配生北京中医学院本科生1名和原职工医院61名职工,开始了呕心沥血、艰苦创业的历程。

先天不足,基础差、底子薄是医院成立之时的客观现实。60余间晴天透光、雨天漏雨的50年代砖木结构医疗用房,30余张缺边短腿、缝开板裂的病床,几把锈迹斑斑的刀剪镊子,一部老掉牙跑油漏气的100毫安X光机,一台已报废不能再用的显微镜,多数霉烂变质、过期失效、价值3000余元的库存药品,全院固定资产总值不足20万元。96名职工中,仅有一人具有大专学历,除老院长是享有盛名的名医外,没有一名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医务人员。新成立的中医院,郝子宏和他带领的96名职工忧心忡忡,摇头叹息者有之,彷徨观望者有之,口头请求调动、书面申请离职者竟达26人,占当时总人数的27%。

在院长郝子宏、副书记赵海波(主持工作)、白连金、副院长赵昌世、李荣新、靳长金等组成的第一届领导班子的领导下,围绕文明医院建设,扎实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和“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形成了“不和别人比条件,就和别人比精神”、“一把扫帚天天扫,一块抹布天天抹”的优良传统。树立了树人育人的根本方针,采取了离岗进修、中青年自学、中西医互补等方式,有目的、有意识地从大专院校毕业生中选拔急需人才,千方百计争取专业人才。1980年1月录用名老中医姜佐周同志来院工作,1980年6月从稷山县痔瘘医院引进闻名全省的痔瘘专家任全保大弟子、山西省肛肠学会委员、主治医师秦俊华同志组建了痔瘘专科,填补晋东南地区空白,为医院开辟了一条依托专科发展的光明之路。截止1984年底,医院建院5周年之际,全院所有中医师都经过了省办中医理论进修的学习,所有西医师及部分护士经过了市办中医理论进修班学习。病房扩大为内儿科、妇外科、痔瘘科三大病区,病床增加到100张,门诊科室、医技科室增加至10个,年门诊量2017人次,年收治病人503人次,年业务收入21万元。兴建职工家属住宅900㎡,兴建东西两座二层楼,扩大医疗用房800㎡,兴建了40㎡职工食堂,改善了职工和住院患者的就餐条件。被市劳动竞赛委员会荣记集体三等功一次,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艰苦奋斗、力创三优”文明单位。

三、艰难创业(1985.3——1991.9)

随着郝子宏院长年事已高,因病逝世以后。1985年3月,市政府委任副院长孙文奇代理院长职能,全面主持院务工作。代理期间,他发扬郝子宏院长的艰苦奋斗精神,深入科室、病房,抓医疗质量提高,抓规章制度落实,增设了门诊部,开办了干部保健病房,组建了急诊室、病案室,改革了门诊病历,制定并坚持了院长坐门诊制度,承办了来自全省50名学员的“山西省中医经典著作第五期进修班”,建设了采暖面积3800㎡的火炉取暖改造工程,彻底结束了煤飞尘落、烟熏火燎的年代,被当时的长治中医人称之为“中医院人不可遗忘的一场革命”。1985年业务总收入33万元,比1984年同期提高57.14%,其它业务技术指标均创建院以来最高水平。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先进集体光荣称号,被省卫生厅评为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1986年3月,王毅同志被任命为市中医院第二任院长(在援外期间被多哥、马里誉为“中国神医”),总支书记赵海波(1991年荣调长治卫校任书记),第一副院长孙文奇,副书记、副院长秦龙则(1993年光荣退休),副院长靳长金(1991年11月荣调长治市妇幼保健院任院长)、梁士年。第二届领导班子任职期间,恰逢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改革春潮席卷神州,各项举措相继出台,来势迅猛,始料不及。第二届领导班子认真分析面临的改革开放新形势,联系医院工作实际,提出了“抓改革、促管理、上质量、创建文明医院”的工作思路(即逐步稳妥地进行以强化医院内部管理为核心的改革;适应现代医院管理的要求,积极有效地推进以医疗质量为核心,以医德医风为主线的创建文明中医院的工作;坚持中医院的发展方向,狠抓以发展专科专病、中医治疗、中药制剂为主的特色服务;争取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不失时机的继续改善医疗条件)。从改革入手,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从规范、统一病历、处方等医疗护理原始记录做起,把稳步提高诊断、治疗、护理、药剂质量作为基本目标,长年累月,坚持不懈,使医院的医疗质量、整体服务水平迈上了新台阶。在历次的文明医院检查验收中,医院的病历甲级率、处方合格率、各种诊断符合率、治愈好转率、中药炮制合格率等主要质量指标都达到文明中医院的规定要求。

1986年组建成立气功科,开启了医院中医治未病的探索之路。1987年组建心电图室,1988年引进中医整骨专家李新如,组建骨伤科,痔瘘科、气功科、针灸科、骨伤科成为了医院四大核心专科。期间,还修建了180㎡、能同时进行两台手术的手术室,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毅然勒紧裤带购置了B超、心电图等设备,增加了超声、心电图检查。药械科增添了切药机、粉碎机、蜜丸机、烘炒机等大中型机械,改善了中药饮片加工炮制的条件,大大提高了中药加工炮制的效率和质量。为巩固文明中医院成果,制定了文明行医行为总则,深入开展了爱岗敬业、文明行医职业道德教育,广泛接受患者、家属及社会的监督,连续五年被省卫生厅评为全省文明中医院先进单位。

四、执着求索(1991.10——2001.12)

1991年9月,市委、市政府任命许正喜同志为党总支书记、第一副院长孙文奇同志主持行政工作。为进一步加强中医院的建设,1993年,市委对院领导班子进行了充实和调整,由院长孙文奇、书记许正喜,副院长梁士年(2001年12月退休)、裴鸿文、杜永康(2000年10月调长治卫校任党委书记),副书记赵坚(1998年12月调长治卫校任书记)、宋变新(1998年12月调任)组成了第三届党政领导班子。新的领导班子顺应历史潮流,认准目标,抓住时机,科学决策,果断出击,促进了医院超常规发展,带领全院职工踏着时代的节拍,大跨步迈入新世纪。

——以“创二甲、建示范”为主轴,以院貌改造为主要内容的“硬件”建设,以强化管理、提高质量、突出特色为主要内容的“软件”建设,在全院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的全面展开。1991年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了“杏林计划”,在全国建设100所示范中医医院,院领导班子经过慎重的分析、研究,清醒地认识到这是加速医院建设、促进医院发展的极好机遇,果断决定:排除一切干扰,力争挤入示范中医医院建设的行列。经过多次陈述、反复争取,1992年9月,从全省10余家地市级中医院中脱颖而出,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批准为全国一百所示范中医院建设单位之一,并与省、市签署了三方投资与建设合同书。经过四年的顽强拼搏,于1996年7月、11月分别通过了省卫生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全国示范中医医院”评审验收,成为山西省唯一一家全国示范中医医院。同时医院克服资金不足,内引外联,先后完成了3000余㎡的门诊楼建设和2300㎡的住院楼建设,翻新修缮了东西病房楼,修建了喷泉,种植了1600㎡的草坪,硬化庭院3500㎡,为职工患者工作就医营造了优美环境。

——围绕建设“设施、人才、质量” 三过硬、“内涵、管理、特色”三优势医院,出台了一整套组织管理和经济管理方案,通过民主讨论,迅速付诸实施。敢于打破大锅饭、铁饭碗思想,院领导带头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中层领导紧步后尘、约法三章、奖罚兑现、打破大锅饭、砸碎铁饭碗,看成绩论功行赏,比贡献优胜劣汰,使得全院科与科之间、人与人之间,紧张、繁忙而秩序井然,认真细致、一丝不苟而心情舒畅,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成为时下医院管理的重大变革。同时,还敢于打破常规,实行为医院介绍住院病人奖惩制、工资上下浮动的责任制和医疗纠纷补偿费用院、科、个人三级承担制,对食堂、锅炉房、茶炉房、卫生清扫等相对独立的部门,将工资、燃料、维修费用总体实行分摊承包,率先探索医院在新的历史时期,借鸡下蛋、借水行舟,成功地采用集资、借贷、合作等融资、筹资的方法,改善医院的基本条件,引进CT、经颅多普勒等高中档医疗设备,拓宽了医院诊疗领域。

——组建质控办,形成了院、职能科室、临床医技科室三级质控、质管网络,制定了院内医疗、护理操作规范、质量标准,检查、监督方法、奖罚措施,全面提高了医疗质量。1998年,率先在全省建成高档次、全功能,具有浓郁中医药特色的健康保健中心,职工核定人员50人,设置床位42张。培养发展了痔瘘、骨伤、中风等3个颇具特色的专科,胃病、骨质增生、糖尿病等近20个颇具特色的专病,内科、外科、妇产科等基础科室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中医药优势诊疗体系,医护药等主要工作质量得到稳步提高。成功完成了1992年5月19日发生的“5·19”南寨煤矿中毒事故54名工人的抢救任务。1999年8月6日被市交警支队确定为道路交通事故救治中心。

——全面启动人才工程。打破常规,唯才是举,竞争上岗,对号入座,对全院医疗技术人员实行评聘分离制度,即经过评审取得相应的技术职称,而在实际使用上,则根据本人的学识水平、专业技术、实际运用质量以及医德医风表现,实现四方兼顾,综合考评,因才设岗,择优录取,聘用检验、放射、糖尿病、癫痫、皮肤病等各科专业技术人员30余名。合理规划、科学组织、落实资金,果断地改变以前在人才培养上无计划、盲目性、随意性、短期行为的保守做法,明确了提高全员素质、造就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建设结构合理的技术梯队目标,本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初衷,把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作为增强医院后劲的得力举措,在医院经济实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然拔出巨款用于人才培养,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办法,开眼界、长才干,提高医务人员技术水平,人才梯队结构进一步优化。截止1999年,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15名,主治医师71名,高中级卫技人员占全院职工总数比例达到45%,除梁士年、杜永康、裴鸿文、王国安、杨文珍、张跃英、秦俊华、宋庆荣、姚普、史雷平、常红等一批专家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外,又培养造就了赵永强、鲍正宏、张晓明、关德安、李红霞、张建军、杨建成、庞巧玲、李荷英、赵玲梅、李秋成、靳素萍、王凤兰、李景宏等一大批中青年技术骨干,他们之中有的已成了学识俱丰的学科带头人。

——高瞻远瞩地提出“科技强院、科技兴院”发展战略,制定出台奖励办法,鼓励临床科室结合实践开展科研活动,同时将外出进修与科研成果挂钩,凡是外出进修人员结业回院,全部进行科研项目和成果汇报,全院科研活动犹如雨后春笋,科研、著述、论文频频涌出。全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42项,出版医学专著11部,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省级以上专业学术会议发表或交流的论文,共计200多篇。临床研究11项、新药研究2项、发明创造1项,共获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1项,省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市科技成果二等奖4项,市科技成果三等奖2项,市科技进步成果奖9项,自行研制的“906”多功能叩诊锤实现了医院“发明创造”零的突破。院长孙文奇被香港国际传统医学研究会特聘为常务理事、高级医师顾问并授予国际名医等光荣称号。

——在医院的发展进程中,院党总支始终把加强党的建设放在首位,与医院中心工作有机结合,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动力,以医疗服务为基础,坚持“三不变”办院方向(即坚持突出社会效益的思想不变、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变、坚持树立良好医德医风的主题不变),突出“四带头”(领导带头、党员带头、团员带头、职能科室带头),积极开展“三讲教育”、学习“三个代表”“创先争优”等活动,把文明建设落到实处,使全院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蔚然成风。院党总支把拒腐倡廉、廉洁自律作为党团员行为准则,“三会一课”制度坚持不断,团员的组织活动持之以恒,着重从组织、内容、监督、奖惩等多方面加以落实,先后出台了《廉洁行医规定》《医德规范十条》《医德医风管理条例》《医德医风考核奖励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施方案》,设立意见箱、举报箱,实行社会监督制,定期访问出院病人,广泛听取意见、改进工作。组建劳动服务公司,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建立了篮球场、乒乓球场,组织舞会,形式多样地开展各种文体活动,陶冶职工情操,促进文明建设。同时还组建了“流动医院”,深入偏远地区送医送药,为农民兄弟登门服务,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既让病人看得好病,更要让病人看得起病”的办院承诺,以崭新的姿态跨入21世纪。

截止2001年底,医院职工240人,其中主任、副主任(药)师22名,中级卫技人员82名,开放床位150张,康复保健床41张,设临床医技职能科室32个,专科专病门诊15个,年门诊5.6万人次,年住院1300人次,业务收入462万元。

五、砥砺前行(2002.1——2015.8)

2002年1月,市委、市政府任命马卫平同志为长治市中医医院院长,中医院吹响了二次创业的号角。在以党总支书记、院长马卫平,副书记宋变新(2008年退休)、副院长裴鸿文(2012年退休)、张喜林(2004年任命)、李樊荣(2010任命)、院长助理赵永强、秦俊华(2010年退休)为班子的第四届领导班子带领下,全院职工以人事制度改革为契机,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科学管理、敢于竞争、不甘落后、勇往直前的精神,努力向中西医结合现代化综合医院目标迈进。

——艰且益坚,困境中开拓二次创业路。2002年,新一届领导班子面对基础差、设备少、人才匮乏、医疗水平低等困难,全院上下不退缩,迎难而上,废寝忘食,记不清度过了多少个“五加一”“白加黑”的日日夜夜,踏上了坚定不移的创业之路,先后完成了2379㎡的门诊大厅扩建工程、职工食堂和后勤辅助用房建设。2003年春夏之交,正当医院医疗形势稳步增长之时,非典疫情波及我市,面对突如其来的SARS,4月24日,市中医院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长治市“非典定点救治医院”。临危受命,在院长马卫平同志的带领下,全院职工不辱使命,主动请缨上阵,以超凡的勇气和毅力创造了10天病区改造、设备安装、48名医护人员、30余名消毒消杀专业人员全部到位的奇迹。在70多个不平凡的日日夜夜,不畏艰险,恪尽职守,舍小家为大家,以牺牲我一个、平安千万家的大无畏精神,先后接诊4例发热待查患者、10余名医学观察对象。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特殊战斗中,中医院人不负全市320万人民的众望和市委、市政府的重托,圆满完成了“抗击非典”定点医院的使命,名不见经传的中医院享誉一方,“全国示范中医院”再一次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品牌。医院被山西省委、省政府荣记抗击“非典”先进集体,被市劳动竞赛委员会荣记“抗非集体一等功”;院长马卫平同志被山西省委、省政府荣记抗击“非典”二等功,被市劳动竞赛委员会荣记二等功;张喜林、张跃英、张晓明、秦卓红、庞巧玲等30多名医务工作者受到省、市有关部门的嘉奖和表彰。

——小步快跑,坚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领导班子坚信“发展才是硬道理”,打破思维定势,确立了“特色建院、诚信立院、人才兴院、科技强院”的“四院一体”战略,走“大专科小综合”可持续发展之路。2004年在全市率先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实行了全院全员聘用制,竞聘上岗、双向选择,39名优秀同志走上中层领导及护士长岗位,主要岗位年轻化、专业化,为中医院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医院克服困难,集中资金,选送管理层骨干参加北大医学部、清华EMBA课程班,并引入医院经营管理理念,从2005年起,相继确立了规范年、质量年、效益年、制度落实年、内涵建设年和文化建设年等主题推进活动。特别是2015年邀请史晓群教授进行年度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体系培训,向规范要质量,向质量要效益求发展。先后以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创建三级医院为抓手,先后修订完善《规章制度》《工作职责》《管理流程》《医疗质量考核办法》《院感管理考核办法》《医疗核心制度手册》《应急预案汇编》《护理操作考核手册》《护理技能要点手册》和《患者安全目标工作方案》等等。建立了“关键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优化院、科、个人三级管理体系,与科室主任签定《年度综合目标责任书》,行政职能科室推行“五个一”工作法,临床医技科室执行“三到位”工作法,全院实行医疗质量综合考核奖惩和执业行为考评,各项工作实行周通报、月公示、季考核、年兑现,医疗质量得到持续改进。2010年医院代表山西省接受全国“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获高度好评,同年顺利通过了中华医学会“医疗优质高效百姓放心医院”评审验收;2014年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药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能力建设单位、山西省中医药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向建设“全市领先、全省一流、全国驰名”的中医名院迈进。

——抢抓机遇,医院建设再上新台阶。多年来,班子成员多方奔走努力,积极寻求和争取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在一次次希望与失望的交错中,一次次跑北京,一次次进省城,一次次找市里,甚至一日几次往返。苍天不负有心人,医院紧紧抓住了国家、省、市扶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机遇。2006年改扩建住院二部5061㎡,2007年申报国家地(市)级以上重点中医医院建设项目,住院一部16320㎡病房楼工程被确立为2009年国家重点中医院建设项目,2008年、2012年住院二部、住院一部相继投入使用。与此同时,争取国家中医药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能力建设单位专项资金160万元,建立了中医治未病中心。国家100万元制剂室专项建设也按时投入使用。利用省发改委房屋修缮专项资金90万元,对门诊部供热暖气管道进行改造。在推进重点建设项目的前提下,从院情出发,挤出经费对门诊楼、急诊科、透析室、药剂科、检验科、心电图室、内窥镜室、影像科、行政办公区、院内停车位等进行了改扩建,使就诊和工作环境更进一步规范。更新和新增16排螺旋CT、数字胃肠镜、全自动生化仪、彩超、肌电图、脑电图、C形臂等大中型诊疗设备百余台件。加大继续教育投资力度,与中日友好医院合作建立远程会诊中心,引进北京大学医学网络学院的远程教育系统,建成了远程教育示教室,为医院的发展提供了必备条件。2011年、2012年通过山西省卫生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乙等医院评审。

2015年与2002年相比:医院新增土地4亩,医疗用房面积从7070㎡增加到28969.9㎡,开放床位从114张增加到430张;医疗收入从453万元增长到9750万元;固定资产从844万元增长到1.22亿元;专业设备从272万元增长到5807万元。

——做大专科,综合服务水平提档升级。多年来,医院从院情出发,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专科优势,确立了“大专科小综合”的办院之路,积极争取各级部门支持、专家指导、政府扶持,专科建设走向了“人有专长、科有专病、病有专攻”的良性轨道,肛肠科、糖尿病科跻身于国家级重点、省级重点行列,全省中医队伍中有了我们的声音。整合科室资源,建成了肾病科、脑病科、糖尿病科、肿瘤科、针灸科等五个内科病区和肛肠科三个病区,除外骨科、妇产科、急诊科、颈腰椎病科外,成立了血液透析室、体检科,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等小综合临床科室及医技辅助科室,有力地支撑了大专科的发展,为医院发展增添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全院推行了“360°护理服务”和“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开展了“人性化服务”、“亲情服务”,全力打造“百姓放心医院”。2015年,在省、市卫计委的支持下,牵头成立了山西省地市级中医院唯一的试点单位——长治市中医诊疗中心,组建了7个分诊疗中心,与11个县级中医院和23个社区服务中心及卫生院签定成员单位协作协议,医院服务半径不断延伸,辐射、带动、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呈现出以专科为龙头,既有中医特色,又有中西医结合优势的综合性中医院的雏形。

2015年与2002年相比:临床科室从5个增至24个,医技科室从3个增至10个,截止2015年8月,拥有一级科室14个,二级科室10个,专病门诊35个,其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单位1个,省级重点专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肿瘤专科协作共建单位1个,国家级重点专科协作组3个,省级重点专科建设单位2个,市级重点专科2个。

——人才兴院,医院发展后劲显著增强。人才兴则医院兴,人才旺则医院旺。积极推行人才战略,注重传、帮、带,确立了“靠名医带名科、以名科创名院”的名医、名科、名院“三名工程”工作思路,先后引进闫英夫、王玉莲、杨丽萍、郭跃先、栗书元、任素芳等学科带头人6人,招聘硕士研究生43人,全日制本科学历88人。积极开展“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活动,举办了“中医经典朗诵大赛”和“中药方剂知识竞赛”活动。以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中青年优秀人才研修为抓手,推出一批医德高尚、中医药理论功底深厚、拥有独特的中医药临床诊疗技术、群众公认的中医“名家”,培育了全国中医护理骨干人才1人,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1人,山西省优秀人才研修班3人,长治市名老中医3人,长治名中医11人,山西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选派200余名医疗骨干到北京、上海、广东、天津、浙江、河南、河北、新疆、南京、太原等三甲医院进修; 2007年在全省首家启动了“中医师承培养”工程,先后两期(2013年第二期),分别有15名导师、30名学徒师承;启动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程,共选拔专技人员85人,进行为期三年的培训。2007年4月20日,被山西省卫生厅确定为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晋卫医〔2007〕24号),特别是2012年6月5日,医院与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针灸专家石学敏院士专家(团队)合作建立了全省首家“长治市脑病院士工作站”,进一步提升了医院的社会知名度和学术水平。

作为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和长治卫校教学医院,医院高度重视教学科研,每年设立专项奖,鼓励医务人员开展科研活动。平均每年有20余篇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在省级和国家级刊物发表,承办省市级继续教育项目每年不低于5项,先后完成市级科研项目19项,其中13项获得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完成国家合作课题一项;省级科研课题立项4项;获国家专利2项;开发专药制剂30余种。多名学科带头人成为国家、省、市各类学术委员会理事、委员。

截止2015年8月底,在岗职工486人,主任、副主任医(药)师35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8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硕士学历43人,长治市新技术世纪学术带头人3人,市级名老中医3人,市级名中医11人。

——文化强院,“良心文化”影响深远。积极倡导“以心换心,患者第一”理念,良心待患,用良心工作,在诊疗活动中严格遵循“七不要”原则,确立了“精勤、笃行、厚德、广济”的院训,进一步提升“仁、和、精、诚”核心价值观。2004年1月创刊了院报《长治中医》,2004年12月《中国中医药报》山西省通讯员培训班在我院举行。2005年5月建立医院网站,2010年编印《中医养生》,树立中医人形象,打造“长治中医”品牌。挖掘提炼院徽、院歌、院训、服务理念、办院理念、职业道德、责任、愿景,以文化治院,造就了一支信心足、素质高、讲诚信、重形象的职工队伍。完成了《医院形象识别视觉系统》,印制《员工手册》和《杏林镜鉴》,健全了行为规范体系,编印的《长治中医》《中医养生》已成为宣传中医药文化的医院名片,院刊《长治中医》荣获全国医院优秀报刊称号。发挥群团组织动员优势,借助各类节庆日、重大活动等举办一系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同时根据节气、节日组织的义诊宣教活动深受群众欢迎,每年一度的“冬病夏治节”和“膏方养生节”已获得社会认同。医院被授予“全国妇联三八红旗单位”、“省级文明单位”和“国家中医药文化建设试点单位”。“以心换心,患者第一”理念在全省中医院“三好一满意”活动交流会上广受好评,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医院评审专家组的高度肯定。

——加强党建,行风建设取得新成效。院党总支坚持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从严从细落实“两个责任”,先后组织开展了党的先进性教育、三好一满意、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学习讨论落实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创新开展了“共产党员零投诉”工程,对医疗服务投诉进行红、黄、绿分类处理,全体党员以身作则,党员挂牌上岗,亮明党员身份,以党员“零投诉”引领医护人员少投诉,争做“十个模范”,实现医德医风根本好转,有力地促进了全院行风建设工作。坚持执行班子成员联系支部制度,不定期深入科室走访座谈,调研征求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职工群众提出的问题,推行阳光党务政务,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医院和谐发展。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下的个人分工责任制,把党建工作、党风廉政建设和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实施目标责任制管理,狠抓落实,收到了成效。使党的核心领导作用和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有力地保证了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积极开展医药购销领域中不正之风专项整治、行风建设“九不准”等活动,严格执行一日清单制度,狠刹“收红包”“拿回扣”等不正之风。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始终保持“反四风”高压态势,对查找梳理出的问题,坚持边学边改,立学立改,切实转变了“四风”,服务群众和患者的能力不断提升。

——心怀公益,用行动诠释社会责任。医院全力以赴、沉着应对手足口病、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三聚氰胺污染奶粉事件、甲型H1N1流感防控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圆满完成了患者救治工作。组建应急救护队,积极参加市内各类大型活动应急救援。坚持以“流动医院”为载体,结合“卫生支农”工作,发挥主体主导作用,积极开展医疗下乡、医疗对口支援、义诊及健康宣教、医务咨询等活动,设立扶贫病房,积极救助困难群众和“三无”病人,进一步提升了医院影响力。积极组织开展群体食物中毒、火灾等突发事件的救治活动,尤其是城区医院锅炉房爆炸事件,医院启动应急预案及时,反应迅速,积极救治伤员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卫生应急工作能力大幅提升。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选派医疗业务骨干积极参与援非援疆行动, 4人赴法国研修和传授祖国传统医学,6人参加了医疗援非工作队,2人参加了山西省对口援疆医疗队。2015年,援非医师杨建成被国家卫计委、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评为“2015年大爱无疆——最美援外医师提名奖”,再次为山西增光添彩。

六、奋发有为(2015.9——2019.11)

2015年9月,在以党总支书记、院长田建军,副院长张喜林(2018年11月退休)、李樊荣(2016年9月调市中研所任院长)、高洪平、柴益鹏(2017年9月任命)为班子的第五届领导班子带领下,全院职工围绕“十三五发展规划”总目标,顺应国家医改形势,紧扣“公立医院回归公益、医生回归看病、药品耗材回归治病”三个回归,以患者满意和员工幸福为中心,聚力攻难点、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为打造有温度、负责任、高品质的区域中医诊疗中心而奋力前行。

——作风建设常抓不懈,党建工作成效卓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依法从严治党,强化担当履职尽责,从严从细落实“两个责任”,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的意见》,根据领导班子调动对班子成员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分工进行及时调整,建立院级领导A/B角管理制度,完成五个党支部换届选举和党员组织关系集中排查工作,保障了各项工作有效衔接。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维护核心、见诸行动”主题教育、“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活动,认真做好巡视巡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扎实推进医院惩防体系建设,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工作作风显著提高,以实际行动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了“两个维护”。推行阳光党务、阳光院务和行政职能科室走动式服务,“三重一大”事项纪检全程监督。严格执行“两票制”规定,对全院耗材进行重新分类,联合市人民医院、市二院、三院对我院所用的耗材进行了公开招标,所有耗材全部挂网阳光采购。完善医德医风考评制度,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坚持抵制“四风”,坚决摒弃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顽症。深入开展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和医疗乱象专项整治行动,以零容忍态度坚定不移惩处违背道德底线、违规执业、推诿病人、服务态度恶劣、诋毁同行和损害群众利益行为,狠刹医疗行业不正之风。同时还积极投身垃圾分类、包街共建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全员参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医院精神文明建设持续加强。

——不忘初心倾尽全力,携手绘就“三甲”蓝图。创建等级医院是提升医院综合实力、规范医疗行为、提高诊疗水平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载体,是几代长治中医人的追求和奋斗目标。2018年,医院在2012年“争创三甲”和2016年“大型中医医院巡查”的基础上,紧紧抓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一轮三级医院评审契机,严格对照《三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7版)》标准要求,制定任务书、绘制时间表、确定路线图,逐条逐项,抓落实、抓落地。特别是医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分管领导亲力亲为,先后成立“三甲”创建办、协调办和院内评审组,细化指标,明确责任,多次召开动员会、协调会、推进会、自评会、回头整改会,多次外出取经、聘请专家来院培训指导,同时结合“13710”督办制度和院务会制度,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督促整改解决,全院上下戮力同心,凝心聚力,合力确保医院成功晋升“三甲”。

——强化医院运营管理,综合能力全面提升。积极落实公立医院改革的各项举措,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不断革新规章制度,再次修订完善了《医院应急预案》《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医院管理流程》等汇编工作,使医院管理有规可循、有章可循。深入开展“财务管理年”活动,强化内部控制,优化后勤、设备材料出入库流程管理,全流程成本管控,对全院固定资产进行了清查报损。组建成立运营管理,优化成本核算考核方案,考核指标全部向临床一线倾斜,进一步调动和激发了一线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推行医疗纠纷事故实行双评估制度,行政查房、院务会、运营分析会、医保例会和医疗质量反馈会常态化协同推进,各项工作向规范化标准化整体推进,诊疗数据屡创新高。组建病人回访中心,对出院患者进行跟踪随访、回访,实现了医患双方有效沟通。

——突出特色狠抓疗效,内涵建设厚度凸显。医院围绕医疗安全和质量持续改进,树立“质量管理零缺陷”理念,不断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医疗服务质量管控体系,狠抓内涵建设,规范医师诊疗行为,多举措加快医院转型升级。严格执行首问负责制和18项核心制度落实,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进一步推进,医疗质量与服务水平持续提高。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强病历质量控制,全力推进临床路径管理。深化中医优质护理服务,量化中医护理效果评价标准,开展品管圈大赛,全面启动了住院病人“无陪护”工作,患者就医体验不断提升。扎实做好“5·12”护士节和中国医师节系列活动,表彰先进,树立典范,激励全院医师鼓足干劲,立足岗位,锤炼过硬技术,促进医疗技术持续提升。强化院感质控安全意识,积极开展“感控周活动”和应急预案演练,医疗防控能力不断增强,用高质量的疗效回应百姓的健康诉求。江苏病患千里寻医,沁源籍患者从救治无助到重燃生活希望,上海打工盲人患者慕名来院救治……被市内外一线媒体转载点赞,彰显了医师形象,树立了行业标杆。

检验科全省室间质评荣获“优秀单位”。肛肠科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日医院肛肠专科医联体首批签约医院,连续两年被评为山西省地市级中医院中唯一的“中国中医医院最佳临床型专科”。医院被确定为全国直肠癌流行病普查培训基地和山西省唯一的“胡希恕医学经方传承基地”。

——精准定位挖潜拓优,专科建设捷报频传。对门诊诊室、部分医技科室诊疗区域进行调整,新增专科专病门诊11个。有效优化整合妇科、内镜室、肾病科、血液透析室、中医治未病、健康体检科等诊疗资源,组建成立中医治未病健康体检中心、康复医学科、女子肛肠病区、心病科、肺病科、病理科、微生物实验室。肛肠科虚实挂线技术、经阴道直肠前突修补术治疗直肠前突、高位肛瘘虚实挂线疗法以及出口梗阻性便秘手术,糖尿病科经方合方联合腕踝针治疗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肾病科腹膜透析、血管通路技术和球囊扩张术、脑病科脑血管病黄金救治绿色通道,肿瘤科三腔二囊管应用、深部热疗与热灌装治疗,针灸老年病科中医绿色特色疗法,妇科外阴营养不良症、顽固性慢性病治疗,康复科精准运用“中国康复先行者、全国康复第一院”中国康复医学界大腕励建安教授团队康复技术,颈腰椎病科孔镜手术突破600例,外科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直肠癌根治术、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关节镜手术、拇外翻矫形手术和甲状旁腺切除术,急诊科犬伤门诊和伊里扎洛夫骨科手术等等在市内外享誉盛名,各领风骚。

目前,全院临床医技科室增至38个,专病门诊57个,国家重点专科建设单位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共建单位1个,国家级重点专科协作组3个,省级重点专科4个,省级重点专科建设单位4个,市级重点专科2个。

——医教研协同发展,队伍建设成绩斐然。医院规范聘用人员管理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出台了《聘用制人员管理办法》《返聘人员管理规定》和《进修学习和科研学术创新管理办法》,鼓励职工外出进修学习和开展科研学术创新,与山西中医药大学合作办学的39名学员全部考核合格毕业。承办了长治市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大赛,完成了第二批中医师承带教结业工作,启动了第三批中医师承带教工程,牵头成立了长治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和长治市中医药养生保健学会,组建了仲景学说、中医护理、肛肠、脑病、针刀等5个专业委员会。孙文奇当选山西省名中医,赵永强、李红霞、李荷英被确定为山西省名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市级名老中医姚普、张跃英被确定为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多人在各级学术委员会担任主委、副主委等职,工匠精神在医院越来越多的人身上彰显。肿瘤科省级科研课题《胃癌、结直肠癌中医证型变化几影响因素研究》作为我院首个省科技厅科研课题通过专家组评审、结题验收,实现我院省级科研课题“零”突破。

四年共培养临床药师2名,举办国家级、省级、市级学术会议68个,开展新技术新项目51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省级科研立项10项,结题5项,市级科研立项6项,获第十九届山西省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截止2019年11月底,在岗职工562人,高级职称62人,中级以上专技人员18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全日制在读博士1人,硕士53人,其中长治市享受特殊津贴及相关待遇拔尖人才1人,长治市新技术世纪学术带头人6人,山西省名中医4人,市级名老中医3人,市级名中医11人,省级名中医传承工作室3个,省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个,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4人,山西省百千万卫生人才1人,“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人才2人,“三晋英才”青年优秀人才9人。

——顶层设计凝心蓄势,办院条件不断改善。四年来,医院优化资源配置,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多措并举优化硬件改造升级,加快进度补齐发展短板,安全瓶颈有了新突破。先后对门诊大厅、妇科、血液透析室、内镜室、口腔科、眼耳鼻喉科、肛肠科手术室、病理科、ICU、供应室、体检科、住院部药房、康复科、洗衣房、食堂、多功能会议室以及全院病区病房设施和室外楼体外墙、路面等进行整体装修,完成了双电源改造,医院诊疗环境进一步改善,患者就医舒适感显著提升。完成了国家“十三五”时期“长治市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综合楼”项目的所有审批规划建设手续。

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完成了计算机机房改造和集成平台合同建设,增加UPS不间断电源,服务器、存储实现虚拟化;完成了四级电子病历、集成平台建设、HIS、LIS、PACS、临床路径等系统升级改造,采购安装了患者360视图、体检软件系统、院感系统、手术麻醉系统、处方点评、合理用药系统、反统方、医院运营管理系统软件(HRP)等系统。启动了门诊医生工作站,开通门诊叫号系统、超声叫号系统,实现了诊疗卡系统、微信、支付宝支付功能和互联互通数据及时上报工作。

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和应急管理,设立警务室,组建安全巡逻队,坚持“两议一报”制度,与消防维保单位签订维保合同,加大安全资金投入,对检查发现的所有安全消防隐患进行了及时整改,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安全保障体系基本构建,“平安医院”建设持续推进。

通过向上级争取财政支持、向内开源节流等方式,先后筹资5000余万元购置西门子1.5T超导核磁共振、全数字化高端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数字化医用X射线摄影系统、口腔X射线数字化体层摄影设备、宫腔影像系统、骨密度测量仪、纤维胆道镜、超声刀、网络心电图采集系统等设备。截止2019年9月,固定资产总额1.72亿元,其中专业设备1.01亿元。

——锲而不舍精准帮扶,文化引领温暖前行。医院始终坚守公立医院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坚持把公益性写在公立医院发展的旗帜上,全面实施文化引领工程,聚人心、鼓士气,激发全院职工与医院共发展的干事热情。修订完善《员工手册》《核心价值观读本》并开展全员培训,重新建设医院官网,优化医院网站推广页面,优化微信公众平台功能,传播医院正能量,塑造优秀品牌,在宣传数量、层次和效果上有了新突破,微信粉丝3万人。继续开展媒体舆论监测与危机攻关,名医名科知名度不断提升;与长治广播电台联合开办《直通大医院》栏目,与长治电视台《长治生活吧》栏目组联合开办专题栏目,医院关注度飙升。建成中医健康大讲堂,《中医养生》已成为广大群众养生的最佳选择,冬病夏治、膏方养生屡创新高。院报《长治中医》被评为全国优秀医院报刊,医院被评为“全国医院报刊与新闻宣传先进集体”。

完善职工慰问制度,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做好职工健康体检,保障职工身心健康;加大医护人员意外险投入力度,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和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多措并举营造职工感动点,提高职工幸福指数,让职工舒心、顺心、安心地为患者精心服务。发挥工青妇群团组织动员优势,全院全员唱响《院歌》,举办“健康宣教金牌讲师”评选,广泛开展医生回家、义诊宣教、小丑医生、健康扶贫等大型公益活动,送医、送药、送温暖;积极开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救治,选派杨建成援非、李灵杰援疆等等,无论是援外、援疆,还是进社区、进家庭、进农村“六进活动”,都有我们服务社会的使命担当和中医情怀,有温度、负责任的品牌形象进一步深入人心。微电影《逆风燕》荣获第二届卫生计生微电影大赛剧情类一等奖,获全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微电影大赛第二名,并作为长治市唯一作品选送中央宣传部。

整合六大医疗结对帮扶任务,组建成立医疗下乡小分队和医疗帮扶工作队,借助长治市中医诊疗中心平台,通过选派医技专家到院服务、举办学术讲座、适宜技术培训推广、接受成员单位来院进修等形式,在完成市级对口支援县、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帮扶任务的同时,积极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定的国家级贫困县隰县中医院帮扶和省卫健委指定的国家级贫困县武乡县中医院、省级贫困县沁源县、沁县中医院的帮扶任务。

——上下联动重在实效,脱贫攻坚有声有色。医院组建帮扶工作队3支,选派第一书记4人,驻村工作队员3人,挂职帮扶干部2人,院领导和行政职能科室党员与114户贫困户结对帮扶,一对一送上《党员干部帮扶结对连心卡》。四年来,共为帮扶村争取帮扶资金360余万元,为贫困村民捐赠价值50万余元的药品、轮椅、生活日用品、办公设备。建立“爱心扶贫超市”2个,“小杂粮加工厂”1个,帮助苇则水修通公路、为子良庄村修缮下水管道,免费为子良庄村、苇则水村3位贫困户进行白内障手术。组织职工积极参与“以购代捐、销售扶贫”活动,购买扶贫村村民农产品小米3万余斤,土豆2万余斤,土鸡蛋600斤,土猪肉4000余斤。目前,西河村薯片加工产业进入试产阶段,苇则水村观光旅游2020年开门迎客,子良庄村肉牛养殖全村铺开,西河村和深度贫困村苇则水村、子良庄村全部脱贫摘帽,脱贫攻坚工作受到各级部门高度好评。医院被市扶贫办授予“扶贫先进单位”称号。

七、展望未来

回顾四十年来走过的道路,长治中医人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用自己的不懈努力,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不仅出色地完成了自身承担的医疗业务,也为社会做出了自己最大的贡献。长治中医人忠诚于党的卫生事业,坚守自己的医疗岗位,在困难的条件下依然维持了医院业务的运转,为人民救死扶伤。面对国家扶持中医药振兴的各类政策时,长治中医人没有彷徨和犹疑,果断出击,抢抓机遇,乘风奋起,在发展的进程中破浪前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实现了医院跨越式发展。

生逢这个伟大的新时代,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改革、没有任何理由不奋斗、没有任何理由不拼搏。当下,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正在医院深入开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展望医院的美好前景和未来,我们肩负的责任光荣而重大,让我们在以党委书记田建军、院长刘忠理为班子的第六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始终沿着新中国成立70年的伟大足迹,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医院的改革进行到底,奋力开创医院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新局面;让我们继续秉承40年来长治中医人坚守医者使命、心怀家国天下的大爱情怀,用责任诠释大医精诚的深刻内涵,崇德尚义、薪火相传,推动医院事业行稳致远,谱写医院高品质发展的新篇章;让我们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抢抓机遇,敢于担当,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勇于变革创新,勇于攻坚克难,勇于担当作为,为建设美丽幸福长治做出长治中医人应有的贡献。



关闭